毛孩侍养笔记

吼叫对孩子心理的冲击:他们为何选择沉默?

发表时间: 2025-01-24 15:00

吼叫对孩子心理的冲击:他们为何选择沉默?

最近关于家庭教育的话题屡上热搜,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够”成功“、”成才“,总是不顾孩子的感受,将自己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。


还要美其名曰:”这都是为了你好。“


这让人想起了几年前的一部电影——《狗十三》。


电影中,李玩的爸⁢爸也常说:“爸打你,是因为爱你。“


“长大了,你就明白了。”


李玩呢,最开始反抗,最后只有沉默。



太真实太熟悉了,一个孩子一只狗一个家,写尽青春的无能为力与成长的痛。



懂事,是成人世界最高的认可


《狗十三》这部电影,讲了一个极其平凡的故事,平凡到没什么可剧透的。


一个平凡的13岁的女孩,在一座平凡的城市长大,家境殷实,学校生活波澜不惊。



如果说生活中有什么可以被算作「困扰」的东西,大概只有父母离异,父亲家庭重组,而后又生子。


李玩每天都住在爷爷奶奶家里。父亲忙于工作和新家,其它时间对她还算尽责。


从小到大,李玩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温不火。



13岁的少女李玩,家庭的构成特别典型:


父亲严肃易怒,爷爷重男轻女,奶奶溺爱孙女,继母两副面孔,堂姐李堂是父母口中“别人家的孩子”……


偶然来到身边的一只叫“爱因斯坦”的宠物狗​,是她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温存。



后来,这条狗的走丢,也让她的世界支离破碎。


歇斯底里想要找回爱因斯坦的李玩,将家里闹得天翻地覆,爷爷崴到脚,奶奶差点失踪。


父亲怒上心头,将她一顿暴打,末了扔下一句:“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?”


懂事?怎样才算懂事?


李玩渐渐领悟了大人的标准,学会了向成人世界妥协。


比如,在父亲的饭局上端起酒杯一饮而尽,大口吞下自己从小不爱喝的牛奶,甚至在先后失去两只爱因斯坦后,强迫自己咽下饭桌上的红烧狗肉,然后微笑着得体地说着:“谢谢叔叔。”


看到孩子如此“懂事”,父母喜开颜笑,脸上散发光彩:“孩子终于长大了!” 。


“懂事”这个词啊,真的好可怕。


在中国的教育观念里,父母做的一切都是“为了孩子好”,“懂事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。


是啊,我也是这么“懂事”过来的。


在青春叛逆时期,多数人似乎都不能理解父母那种“恨铁不成钢”的打骂。


你可能会问,“我为什么要这样长大?”


而大人们会说,“因为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。”


这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和延续。


孩子并不是没有反抗和挣扎过,只不过竭尽全力后,终于长大了,习惯了妥协,也学会了谅解,知道要去体谅父辈们的艰辛和不易。


有经验的孩子,已经不再相信眼泪。




那个叛逆的女孩,

是来拯救这个问题家庭的


“对于孩子的想法,父母的问题其实不在于要不要倾听和尊重‭,而是,他们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想法的存在”,导演曹保平说。



就在六个月前,我们接到过这样一个案例。


一个三口之家里,16岁的女儿和母亲频繁地发生争执,女儿慢慢发展到离家出走,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。


父母不知所措,前来求助。


咨询师S老师尝试通过治疗,慢慢打开女儿的心结。


而随着治疗的展开,真相逐渐浮出水面。S老师发现,女儿表现出的这些问题行为,潜意识中是为了拯救这个问题家庭。


怎么回事呢?


原来啊,丈夫醉心于工作,忽视了对妻子情感上的照顾,每次一回到家就钻到自己的小房间开始埋头工作。


妻子对此感到不满,却又一直压抑着生闷气。


女儿一看,老妈生闷气呢,于是她也躲进了自己的房间。妻子这下就炸了:“你们就知道回避,各忙各的事情,家是我一个人的吗?”


在这样强烈的愤怒和委屈下,妻子将矛头对准了和丈夫行为类似的女儿。


这样一来,女儿成了夫妻矛盾的替罪羊。


她满腹委屈,却又不甘示弱。


于是,冲突一步步升级,最终发展到了女儿离家出走,甚至企图自杀的地步。


虽然女儿成为问题少女,酿造了家庭危机,但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:


比如,夫妻两多了一些可以交流的话题。虽然他们有时候会因为对于女儿的认识不同而吵架,但这些争吵,非但没有动摇夫妻关系,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这两个人之间的联结。


所以,可以说,这是一个问题少女拯救问题家庭的案例。



热锅上的家庭》一书中提到:家庭问题通常会以个人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。


也有家庭理论学家认为:当家庭面临危机的时候,家庭成员会先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。


女儿的种种叛逆行为,其实是她对于家庭危机不断适应和调整的结果。


她试图回避父母的冲突,在遭到母亲的责难之后,予以反击,甚至不惜伤害自身。


这一系列反常行为,是为了让自‪己免受母亲的攻击。


但在无意识中,她承受的这些攻击,是将家庭的焦点,集中到了自己身上,进而缓解了更深层次的危机的到来。


使得整个家庭系统达成了一种脆弱的平衡。




每个孩子都有青春期

每个大人也都有无奈


和案例中的女孩一样,影片中的李玩也曾叛逆过。


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长,口头上说着为李玩好,但却在她的成长中持续缺席。


为了缓和父女两紧张的关系,父亲送给李玩一只⁠小狗。她接纳它,只是因为从小狗可怜楚楚的眼神中,李玩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



对李玩而言,小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慰藉。


直到有一天,小狗突然失踪,李玩和家庭之间的矛盾也被彻底引燃,被激怒了的父亲对李玩大打出手。


现实生活中亦是如此。当家长意欲和子女和解时,子女如果关上沟通的大门,感情交流的途径就被切断了;而之于父母,他们如果被激怒的话,亦会停止交流。这就是传说中的“代沟”。


直到冷静后,父亲坐在沙发上,含着泪水向李玩道歉,李玩这才意识到父亲的焦虑、不安和无奈。


她意识到,能够向孩子道歉,足以说明他并不是个坏爸爸,他也有自己的难处。



如果李玩不轻易妥协,没有过早地沦为大人眼中那个“懂事”的好孩子;


如果父亲早一点洞察到李玩内心的孤独,不晦涩对于女儿情感的表达;


那么,他们之间的和解会不会来得更早一些?


- THE END -


· 作者:丽。

· 壹点灵,关注个人心理成长,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