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孩侍养笔记

发现孩子自律之路的秘诀,神奇偏方揭秘

发表时间: 2024-12-18 18:35

发现孩子自律之路的秘诀,神奇偏方揭秘

俞敏洪曾说:自由从何而来,从自信来,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。

自律不仅关⁦系到孩子的未来自由,更决定了他们的成长路径。

但我们知道,自律并非与生俱来它是“反人性的”,需要父母的细心培养。

李玫瑾指出:“孩子的自律不是逼出来的,而是养出来的

那具体怎么养呢?

如果父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对这5件事,效果可能会远超预期。



1、趁早养成好习惯

自律的基础是好习惯,而习惯的力量不可小觑。

正如美国作家查尔斯·杜希格在《习惯的力量》中所说:

“习惯一旦形成,就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,几乎不需要动脑思考。”

孩子越小培养习惯越容易,等他们习惯性地完成某件事时,就不再需要依赖意志力,而是像刷牙一样自然而然地做下去。

当然,养成习惯的过程可能有些痛苦,特别是对于小孩子来说。

但想要培养好的习惯,也有一定的技巧。

首先,给孩子设定清晰的规⁨则,让他们明确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,什么是不可以做的。

例如,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,可以规定每天最多看三集动画片,看完后必须主动关电视‍。

如果孩子没有遵守规则,第二天就不能再看。

每当孩子主动遵守规则时,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正反馈,表扬他们的自律行为。

正是这种肯定,让孩子体会到自律带来的成就感,进而更加愿意坚持。

有一位名校的妈妈曾分享过她的经验,她认为孩子首先要养成“机械习惯”。

这些机械习惯带来的是直接的好结果,这些成果会让孩子感到自豪,增强自信,激发他们对自律的兴趣。

只有当孩子开始体验到习惯带来的好处时,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律的重要性,最终从他律到自律。

然而,许多家长有个误区,认为自觉是靠孩子自己养成的,指望孩子天生有自律是非常困难的。

懒惰是人的天性,连大人都常常抵抗不了诱惑,更何况是孩子。

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,应该给他们一些清晰的规则,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,这对于培养自律至关重要。



2、保护好孩子的“学习兴趣”

很多孩子厌学,根源不在“学”,而在“挫败感”。

当学习带来的不是成就感,而是压力和失败,孩子自然会抗拒。

正如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所说:“人不是逃避任务,而是逃避失败。”

父母“鸡娃”式的高要求‏,只会让孩子陷入对学习的恐惧和无力感中。

不融洽的亲子关系,更是让学习成为情感对抗的战场。

其实,孩子不主动学习,不是因为懒,而是因为“看不到希望”。

如何破局?让学习重新变成一种体验“成功”的事情。

  • 拆解目标,让孩子“够得着”

一个太难的任务只会打击信心,将目标分解成小步骤,让孩子感受到“完成”带来的满足感。

例如,每天只背两行诗,日积月累⁢也能量变到质变。

  • 注重过程‪,淡化结果

学习是积累的过程,而不是短期内的结果。

父母应关注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,而非试卷上的分数,用鼓励代替批评,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信任。

  • 陪伴而非指责

当孩子觉得父母是站在自己这边的,而不是盯着自己出错的“裁判”,他们才会真正敞开心扉。

就像一位教育学者所说:“孩子的内驱力,源于对安全感的建立。”

让孩子相信:“学习是为了我自己。”

当孩子通过小成就建立信心时,学习就不再是负担,而是个人成长的途径。

父母的角色是点亮方向,而不是增添压力。

正如苏格拉底的智慧:“教育的艺术不在于灌输,而在于激励。”



3、让孩子体验“自然结果”

“人教人,教不会;事教人,一次就够。”

自律的养成,离不开自然后果的教育。

父母说再多,也不如让孩子亲身感受后果带来的冲击力。

有些家长总是怕孩子受挫,不停提醒、催促,甚至代劳,结果孩子既听不进去,也缺乏责任感。

事实上,适当放手,让孩子撞一次“南墙”,才是真正的成长契机。

比如硕宝写作业拖拖拉拉,怎么催都没用。

有天我决定不再提醒他,作业没做完,就让他直接去学校挨批评。

第二天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难堪得无地自容,回来后主动承认错误。

从那以后,他开始懂得规划时间,再也不敢磨蹭。

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:“人是在生活中接受教育的,而不是通过训导改变的。”

父母的职责不是替孩子免去所有后果,而是创造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,让自然结果成为最生动的教‎科书

体验失败的痛苦,才能更珍惜成功的意义。

与其苦口婆心,不如让后果替你“说话”,这是培养自律的必经之路。